注册 登录
莫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茅山莫二的个人空间 http://eww.moszq.com/?84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陆州沿革略考

已有 2522 次阅读2016-1-6 18:53 | 陆州

据《元和郡县图志》及《通典》等,大唐置陆州,隶安南都护府。因其地属交州(交趾或安南),南宋之后安南国独立为化外番国,唐代之后诸多地志鲜有提及陆州及其下限。目前所见,对陆州的相关记录主要有以下几种:

 

隋书

宁越郡,海安县(梁置,安平县,置黄州及宁海郡,平陈,郡废,18年改州为玉州,大业初州废,其年又省海平、玉山二县入)。

 

通典.州郡

玉山郡,东至合浦郡界300里,南至大海,西至武安州370里,北至恩平郡750里,东南到海,西南至本郡宁海县240里,西北到苏茂郡130里,东北到宁越郡600里。

陆州,今理乌雷县。秦象郡地,汉以来属交趾郡,梁分置黄州及宁海郡,隋平陈,郡废,改黄州为玉州,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宁越郡,大唐复置玉州,上元二年改为陆州,或为玉山郡,界内有陆水。领县三:乌雷、宁海、华清。

 

元和郡县图志

陆州,玉山。下。开元户一千九百三十四。乡六。元和户二百三十一。乡三。     

本汉交趾郡地,梁大同元年于郡分置黄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陆州,以在海        南,有陆路通海北,因以为名。州在穷海,不生菽粟,又无丝绵,惟捕海物以易       

衣食,盖岛夷卉服之类也。                                                  

州境:东西七百一十里。南北五十四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水陆相兼六千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东都五千八百六十里。        东至廉州界三百里。东北至钦州六百里。西南至安南都护府百余里。                 

管县三:宁海,乌雷,华清。                                               

宁海县,下。郭下。本汉安海,武德四年又置海平,至德二载更今名。           

乌雷县,下。西北至州一里。本在州东水路三百里,总章元年置在海岛中,        因乌雷州为名。大历三年,与州同移于安海县理。                                 

华清县,下。西至州一里。本名玉山县,天宝元年改为华清。本在乌雷县北        四十里。大历三年与州同移于安海县理。南枕大海。                               

官井山,在县东约五十里。相传越王过海,泊船于此,为无淡水,因凿石为        井,因号焉。

 

《旧唐书》五代后晋 开运2945

陆州,隋宁越郡之玉山县。武德五年置玉山州,领安海、海平二县。贞观二年废玉山州。上元二年复置,改为陆州,以州界山为名。天宝元年改为玉山郡,乾元元年复为陆州。东至廉州界300里,南至大海,北至思州762里,东南际大海,西南至当州宁海240里。领县三:乌雷(州所治也)、华清(旧玉山县,天宝年改)、宁海(旧安海,至德二年改为宁海也)。

 

《新唐书》记:本玉山州,武德五年以宁越郡之安海、玉山置。贞观二年州废,县隶钦州。高宗上元二年复置,更名。领县三:乌雷、华清、宁海(本安海,武德四年析置海平县,贞观12年省海平,至德二载更名)。

 

《太平环宇记》

陆州,理乌雷,唐上元二年复置玉山州并改名陆州,领乌雷、华清(旧玉山,天宝中改名)、宁海(旧安海,至德二年改名)。

 

由以上诸志可见,陆州的前身为隋朝所置的玉州,隋末唐初几经置废,唐上元二年复置并改名陆州。关于陆州在唐时沿革,可参考陈国宝的《安南都护府与唐代南部边疆》及郭声波的《置在中南半岛的唐朝行政区安南都护府及其正州县建置沿革考述》等文章。摘录如下:武德四年以隋宁越郡安海县置玉州,隶钦州总管府,并置海平县,五年置玉山县,七年改隶交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玉州割属桂州都督府,二年州废,安海、海平、玉山三县隶钦州。高宗总章元年(668)析玉山县置乌雷县。永隆二年(681)改交府为安南都护府。上元二年(775)以乌雷、安海、玉山三县置陆州,隶安南都护府。天宝元年改陆州为玉山郡,隶容府,十年改玉山为华清,陆州隶安南都护府。至德二载(757)改安海为宁海,乾元元年(758)复为陆州。大历三年(768)移陆州州治及乌雷、华清二县治于宁海县理。

 

《元和郡县图志》对陆州的记录最为详细。《太平环宇记》所记基本上也是传承自元和志。稍后的《元丰九域志》则将陆州简单地列入化外州。而《与地纪胜》

已完全无陆州记录,取而代之的是安南国的永安州。可见,要研究陆州存续的下限,必须要深入了解交州的历史及五代和宋朝时期相邻的永安、钦州两州的变迁过程。

 

陆州北部与钦州西南边境变迁

 

法国学者马司帛洛在《李陈胡三氏时安南国之政治地理》考证指出,10世纪末安南之行政区域,似仍如唐代。唐代州名,唯有陆州改为潮阳镇。据《越史略》,顺天十四年(1023,即宋天圣元年)改湖(潮)阳镇为永安州。

 

潮阳镇及永安州作为地名最早见于《武经总要》, 摘录如下:

钦州宁越郡,汉合浦县,梁置州,唐初置总管府,宋移治南宾县。州临涨海,又有如洪、咄步、如昔三镇,皆濒海,与交州密迩,置兵戍守。东至严州四百里,西至州五百八十里,南大海,杨帆一日至西南岸,即交州潮阳镇,西南至陆州七百四十里。今之廉州府钦州是也。
  寨铺四:
  咄步砦,南至州四十五里,南即咄步大口入海路至交趾潮阳镇。兼陆路行,拒交趾管下苏茂州。玉山砦、如昔、贴浪等洞今已废。
  抵掉军铺,南即抵掉水口入海至交趾潮阳。陆路掉交州管下苏茂州、永安州。玉山砦、如昔、贴浪等四洞东至如洪水口,西邕州界伏侣洞,接交州界。
  如洪镇,镇城旧为砦,有戍兵,天禧中废。近交趾苏茂州界,接如洪水口入海,至交趾潮阳镇水路。端拱中,交趾战舰一百馀艘至镇,略居民功廪食而去。
  如昔军铺,本如昔洞地,在安远县界。东北至县一百三十里,东至州,西邕州界,接交趾苏茂州。
武经总要》成书时间约为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左右,宋代版本今已不可见。上述内容出于明代刊本。明刊本以宋本为基础,稍有改动,致使我们无法清楚得知宋本原文内容。但从中不难看出,宋时钦州有如洪、咄步、如昔三镇,皆濒海,如昔军铺,本如昔洞地,在安远县界。东北至县一百三十里,东至州,西邕州界,接交趾苏茂州。抵掉军铺,南即抵掉水口入海至交趾潮阳。陆路掉交州管下苏茂州、永安州。玉山砦、如昔、贴浪等四洞东至如洪水口,西邕州界伏侣洞,接交州界。玉山砦、如昔、贴浪等洞今已废。

 

据廖幼华《唐宋时期廉钦交三州沿海交通与砦镇》一文文化考证,如洪镇(砦)位于如洪江与凤凰江交汇处,即今防城港市茅岭镇一带。与诸史料所记相符,今从。咄步镇为今防城江出海一带,与诸史料所记亦不茅盾。抵掉(棹)铺位于东兴市一带而如昔军铺位于抵棹水上游。抵棹水即今北仓河。从《与地纪胜》所记鱼梁水在安远县西200里来看,抵棹水应为鱼梁水,即今中越交界的北仓河。

 

由此可见,宋初钦州管内除了所述四寨铺,还有玉山砦、如昔、贴浪等洞。不管这此砦、洞废于《武经总要》成书时的庆历之前或是刊本编撰的明朝,至少说明宋初钦州境地可及最南端的玉山砦。今越南芒街东南的茶古岛上还有地名为玉山。鉴于越南北部在明朝再度成为中国领土,《武经总要》所提及的玉山砦可能因该书内容版本不同而引起误解,我们需要从宋代其他史料所记来证明如洪、如昔两镇宋初实由钦州管辖。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交趾内附》记载:至道二年(996)五月庚戌,钦州言交趾蛮寇如洪镇,巡检使董全斌击走。先是,钦州如洪、咄步、如昔三镇皆濒海,交州潮阳镇民卜文勇等杀人,并家属亡命至如昔镇,镇将黄令德等匿之。黎桓令潮阳镇将黄成雅移牒来捕,令德固不遣,因兹海贼连岁剽掠。丁巳,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陈尧叟为广南西路转运使,且赐桓诏书。及尧叟至,遣摄海康尉李建中赉诏劳问桓。尧叟又抵如昔镇,诘得藏文勇之由,乃尽擒获,凡男女老少一百三十口,令潮阳镇吏守之,且戒勿加酷法。桓遂上章感恩,并捕海贼二十七人送尧叟,且言已约束溪峒首领不得骚动矣。《宋史》等也有相关记载。所记为至道二年(996)五月广南西路转运使陈尧叟奉旨处理交趾蛮寇如洪镇之事,陈尧叟还亲抵如昔镇,责令遣退交州潮阳镇民卜文勇等男女老少一百三十口。由于黎桓令潮阳镇将黄成雅移牒来捕,钦州如昔镇镇将黄令德固不遣,因兹海贼连岁剽掠。至道二年(996)前海贼连岁剽掠,可见如昔镇此前已为钦州境地,钦州如洪、咄步、如昔三镇皆濒海。

 

钦州如洪镇宋时为对交趾互市之一。《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有记,大中祥符二年(己酉,1009)交州黎至忠(黎桓之子)且求互市於邕州,本道转运使以闻,上曰:濒海之民,数患交州侵寇,承前止许廉州及如洪寨互市,盖为边隅控扼之所。今或直趋内地,事颇非便。诏令本道以旧制谕之。此后大中祥符五年(1012),交州李公蕴当政后亦有同样请求,宋太宗亦以同样理由回绝。《长编》等并无提及廉州及如洪寨互市设立于何时,宋开宝六年(973)交趾内附,开宝八年(976)前未有封王,则无互市之必要。大中祥符二年承前制止许此两地,则互市设于太宗朝黎桓被封为交趾郡王时淳化四年(993)左右,或更早的太祖朝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的开宝八年(976)左右。由是,如洪镇或于交趾内附时已成为钦州的境地。

 

《岭外代答》记载交人之来率用小舟,既出港,遵崖而行,不半日即入钦港,正使至廉,必越钦港。交人之至钦也,自其境永安州朝发暮到,钦于港口置抵棹寨,近境有木龙渡以节沿海巡检一司,此其备诸海道者也,若乃陆境,则有七峒,于如昔峒置戍以固吾围。安南国境内伪置四府十三州三寨,州曰永安……象鼻砂,钦廉海中有砂碛,长数百里,在钦境乌雷庙前直入大海,形若象鼻,故以得名。《岭外代答》成书淳熙五年(1178),其作者周去非1172年任钦州教授,所记钦州之事详细而可信。从中可见,宋初钦境内确有抵棹寨及陆路的如昔等七峒(洞)与交趾永安州为邻。

 

宋代钦州州治南迁

 

钦州的前身为南朝之梁朝所置的安州,隋开皇18年改为钦州,初领五县:钦江(旧置宋寿郡,平陈,郡废,开皇18年改为钦江,大业初置宁越郡)、安京(旧置安京郡,平陈,郡废,有罗浮山,武郎江)、内亭(旧置宋广郡,平陈,郡废,开皇17年改为新化县,18年改名焉)、南宾(开皇18年置)、遵化(开皇20年置)。隋大业初改为宁越郡,并废玉州,以海安(梁置,安平县,置黄州及宁海郡,平陈,郡废,18年改州为玉州,大业初州废,其年又省海平、玉山二县入)来属。唐武德四年平萧铣,改宁越郡为钦州,统原宁越郡之六县及复置海平县。武德五年钦州增置如和县,以隋海安县地复置玉山州,领海安、海平(武德四年复置)及玉山三县,以内亭、遵化二县置南亭州。钦州、玉山、南亭三州总隶钦州都督府。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二年废玉州、南亭州,以海安、海平、玉山、内亭、遵化五县属钦州,十年省海平县。上元二年复置玉山州,改为陆州。景龙二年(708)割如和县入邕州。天宝元年改钦州为宁越郡,改南宾为灵山天宝元年复为宁越郡。至德二载改安京为保京。乾元元年复为钦州。宋开宝六年废钦江、内亭、遵化三县入灵山,领县二:灵山、保京。景德三年改保京为安远。

 

可见,宋代钦州的建置是在唐乾元元年所置基础上并省而来。乾元以后,钦州止领钦江、保京、灵山、遵化、内亭五县。宋开宝六年废钦江、内亭、遵化三县入灵山,钦州止领灵山、保京二县。

 

关于钦州州治,从各史志来看,隋唐两朝均在钦江县治,位置约为今钦北区平吉镇古城角一带。《元和郡县图志》记钦江县,郭下。钦江,在县东二百步(约300米)。灵山县,南至州九十六里水路一百二十里。隋开皇十八年,于州北四十八里置南宾县,贞观十年移于峰子岭南,天宝元年改为灵山县。安京县,西北至州七十里。罗浮山,在县北10里。即以钦州平吉镇古城角为中心,北面四48里为原南宾县治,东北96里(水路120里)为灵山县治,西南70里为安京县。安京县北10里为罗浮山。

 

宋开宝六年钦江废入灵山后钦州治灵山。直至元丰三年(1080)成书的《元丰九域志》仍记载钦州治灵山。而南宋宝历三年(1227)成书的《与地纪胜》则记钦州宋朝初治钦江,后治灵山,今领县二,治安远。但《与地纪胜》并无明确钦州何时移治安远,只是在安远县沿革中引用新宁越志所提皇朝开宝五年徙州治于保安县即今安远县也,灵山县治则为治平三年移治石六寨。宋代的新宁越志今已不得而见,且其所记钦州开宝五年治保安与诸志相差甚远,今从钦州宋初治灵山之说。《长编》记载,钦州深在山谷间,土烦郁,人多死瘴毒,天圣元年(1023)四月推官建安徐的献策请徙濒水,转运使以闻,辛酉,诏从其请。然而,《与地纪胜》所记的物景钦江、天涯亭等来看,钦州州治已然位于《长编》所提的濒海之地,即今钦州市区一带。则钦州州治如《长编》所记,宋天圣元年(1023)左右南迁,而九域志所记信息滞后。

 

《太平环宇记》记灵山县,旧州北66里,今为州所理。保京县,西南70里,隋置安京县,唐至德二年改为保京。罗浮山,县北10里,武郎江,经邑界。所提的旧州即唐钦江县治。以钦州平吉镇古城角为中心,钦州及灵山县理位于66里,位置约为今灵山县旧州镇。罗浮山仍位于保京县北10里,即保京县位置不变,而其沿用元和志所记安京县与州治相距70里当误。从环宇记对罗浮山“形势似循州博罗浮山,因为名”及武郎江经邑界的描述来看,钦州平吉镇古城角西南70里左右,唯有今钦州八寨沟风景区东南,大直镇西北一带地形最为相符。此外,景龙二年(708)割入邕州的如和县原系析安京、南宾二县地置。今钦州贵台镇以北仍由南宁市管辖,亦可说明唐安京县县治的大体位置。

 

宋初重置岭南的原因是州县过多,并省以便民,方法是令剖竹之臣度其地里而并省。对钦州则是并灵山、钦江、内亭、遵化四县为灵山一县,而唐代保京一县予以保留,或可以说明保京县地在宋初已扩大到不需再并省的程度。钦州州治宋天圣元年(1023)南迁至濒海之处,亦足以说明钦州州境宋初已扩充至唐代陆州原有的境地。

 

交州水道

 

宋代入交道路主要有三,一是大理(南诏)东南沿江而下,唐时已开通。二是经邕州左江太平寨等处的陆路而入,宋太平兴国间对交作战以此为主线。三是传统的东部钦廉海路,自汉唐以来一直沿用,本文将用一定的篇幅谈讨。南宋郑竦景定中曾经略桂岭,其在《郑韶州记略附录》中也有入交道路的详细介绍。兹录如下:安南,古交州也,历代为郡县,至我朝始不入版图。丁氏、黎氏、李氏代据之。其地东南薄海,接占城,东海路通钦廉两处诸蛮,西北通邕州。在邕州西南隅……自右江温润寨则最远由钦州渡江可一日至。自端拱以来两江州洞数为蛮所侵,轶潜举以外乡……钦州需渡江才可过安南,由此可见,钦州与永安州分界处约为渔梁水(抵棹水),即今中越北仑河一带。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时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因而开辟了一条通往交州的水道。《舆地纪胜》关于郁林州铜船、马门滩、北戍滩等物景记载表明,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所走的正是湘江漓水瘴江这一通道出海。

 

清代《合浦县志》记述,合浦大观港有潮西通,名九河江。江口有赤羊墩,疍人取蚝于此,又名赤蚝墩。父老相传,马伏波征交趾,合浦由外海运粮至,军桓苦乌雷风涛之险及海寇掠夺之患。遂昼夜凿白皮蜂腰之地,以通粮船。乃束羊于鼓,系铃于鸟,置于墩上以疑寇。此河直通龙门七十二径抵钦城。其掘凿处约长七八里,阔五六丈,深三四丈,其两头潮水尚通,但中间水木植交生耳。此水一通,实钦廉舟楫之利。

 

可见马援从合浦出发,沿海转西过乌雷经运河达龙门湾,再往西而达交趾。此后,这条海道便成为入交的主要通道。唐朝高骈平交州也走此线。而高骈平定交州后任静海军节度使期间曾疏凿本州海道,并向朝庭进献开海路图。交州管内只有陆州通向内地,而陆州位于交州东北,横亘700余里。可见交州沿海水道主要位于陆州境内。

 

海道开凿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钦廉海中横亘着数百里的象鼻砂,海船无法通过。《岭外代答》对此有详细记载:钦廉海中有砂碛长数百里,在钦境乌雷庙前直入大海,形若象鼻,故以得名。是砂也隐在波中,深不数尺,海舶遇之辄碎,去岸数里,其碛乃阔数丈,以通风帆。不然钦殆不得而水运矣。其二是古代还造不出足以对抗狂风恶浪的海船,因而只能往西沿海而行。李商隐的《为荥阳公论安南行营将士月粮状》详记了桂管到安南海路的狂风恶浪的情形:当管去安南三千馀里,去年五月十五日发遣,八月二十日至海门,遭恶风漂溺官健一十三人,沉失器械一千五百馀事。其年十二月六日,差纲某等般送酱菜钱米,今年五月八日至乌雷,又遭飓风,打损船三只,沉失米五百馀石,见钱九十贯。其月十八日至昆仑滩,又遭飓风,损船一只,沉失米一百五十石,至今姜士贽等尚未报到安南。唐人裴铏所撰的《天威径新凿海派碑》碑文今存,碑文中也说明了疏凿海道的必要性:巨浸无涯,接天茫茫。狂飙卷蹙,骇浪屹起。若流堆而走雪岫,瞬息万里。皑皑然纵天英之神威,亦不能抑遏其势。凡涉交趾履险之处,昔如履冰。宋洞沙之铧觜,耕其沦涟。女沤湾之石头,涌其沸腾。大蒙神之山脚,蹴其汹涌。舟人所历,毛发自寒。今则安流坦途,不复经斯险矣。

 

据《广西北部湾沿海古运河及水运体系考述》一文中考证,古代北部湾沿海运河主要有三段:其一为钦州古运河,位于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镇西坑村龙眼山村旁。目前已知运河痕迹长约2.5公里,宽45米。东接九河渡大风江(唐时或称陆水,明时为大洸江,清时为大观港),经杨二垌,到达龙眼山村南边时,环绕山脚,开挖成运河,呈西南走向,出龙眼山村南约2公里后,出海可以直达钦州湾(古称龙门七二径)。目前运河已废弃。其二为皇城坳古运河(皇帝沟),遗址位于防城港市企沙半岛,东北起于芒箕涡, 西段位于公车镇,因其靠近皇城坳古遗址而得名。目前该古运河还未正式命名。今天皇城坳古运河的海运功能已基本丧失。其三为潭蓬古运河,位于防城港市江山半岛月亮湾附近的潭蓬村和潭西村之间,又称天威遥”“天威径,因运河所经之处-仙人坳,全是海石结构的丘陵,工程浩大,若非仙人,难以开凿,因而又被当地人称为仙人垅。运河宽数米,长约10公里,拦腰穿过江山半岛,沟通防城港和珍珠港,海水涨潮时可通航。

 

高骈所疏凿的海道(运河)据其任淮南节度使时的幕僚崔致远笔记所提及主要有天威径和岝口径两段。据《天威径新凿海派碑》及其他考古物证,唐代天威径今为防城港市江山半岛北部的谭蓬古运河。天威径碑记载天威径自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以来,历代不断试图将其凿通,直至高骈之前唐朝尚有三位安南都护为之努力,然而死伤无数仍无法将其完全打通。高骈重建安南后成功将其打通,自是凡涉交趾履险之处不复经斯险矣,安流坦途,棹舟航而无覆没。《岭外代答》对天威径也有所记载:钦之士人曾果得唐人天威遥碑,碑旨言:安南静海军地皆滨海,海有三险,巨石矻立,鲸波触之,画夜震汹。漕运之舟,涉深海以避之。少为风引,遵崖而行,必瓦碎于三险之下……遂成巨川,自是舟运无艰,名之曰「天威遥」。《岭外代答》提到当时南人称水路为遥,因此记为天威遥。

 

岝口径的具体位置尚未见有史料提及。从地形来看,天威径以西直至越南境内再无较大的半岛影响海船通航,即无开凿运河的必要。若今越南境内没有古代沿海运河,则岝口径应为皇城坳古运河及钦州古运河两者之一。从宋朝钦州所设如洪镇互市位置来看,皇城坳古运河位于如洪镇之南,则皇城坳古运河为岝口径可能性较大

 

从交州水道来看,宋时钦州如洪、咄步、如昔三镇皆为水道所及之处,而高骈所疏凿的海道天威径和岝口径足以证明今防城港沿海一带在唐时为安南都护府辖地,即陆州境地。陆州北境何时归属宋之钦州,要探讨这一问题就必须简要地了解交州历史。

 

交州历史

 

陆州本汉交趾郡地,唐上元二年置州后隶属安南都护府。安南都护府所在区域史上通称交州(或交趾)。“交州”是一个历史概念,其疆域在不同朝代也有所不同。本文所研究的陆州处于唐宋时代,则所指的交州为唐安南都护府所辖区域,与“安南”、“交趾”等历史概念略同。

 

《元和郡县图志》对交趾沿革记述备详:

安南〔交趾,上都护府〕,古越地也,秦始皇平百越,以为桂林、象郡,今州即秦象郡地也。赵佗王南越,地又属焉。元鼎六年平吕嘉,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元封五年置刺史以部之。名曰交趾者,交以南诸夷,其足大趾广,两足并立则交焉。汉本定为交趾刺史,不称州,以别于十二州。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士变为太守,共表请立为州,自此始称交州焉。吴黄武五年,分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为交州,南海、郁林、苍梧三郡为广州,寻省广州,还并交州,以番禺为交州理所,后又徙于交趾。晋太康中,徙理龙编。隋开皇十年,罢交趾郡为玉州,仁寿四年置总管府,大业三年罢州,复为交趾郡。武德四年又改为交州总管府,永徽二年改为安南都督府,至德二年改为镇南都护府,兼置节度,大历三年罢节度置经略使,仍改镇南为安南都护府,贞元六年又加招讨处置使。

 

元和志以后的史志记载,咸通四年安南都护府再度陷于南诏,置行交州及行都护府于廉州海门镇(即今合浦县城)。高骈收复安南后都护府迁回交趾。咸通七年置静海军节度使,交趾地区成为唐末藩镇之一。静海军一直续存至安南立国。据崔致远所著的《桂苑笔耕集》,静海军设立前还设有柔远军。

 

据《资治通鉴》等记载,五代时期岭南五管相对独立,桂管为楚王马殷所有,宁远节度使庞巨昭据容管,叶广略据邕州,刘隐据广州和交州。后梁乾化元年(911)三月,清海、静海节度使兼中书令南平襄王刘隐病亟,表其弟节度副使岩权知留后。丁亥卒,岩袭位。是年,刘岩通过武力取得容、邕两管之地。同年十二月,以静海留后曲颢为节度使,曲氏自此据交州。后梁贞明三年(917)八月,清海、建武节度使刘岩即皇帝位于番禺,国号大越。静海军节度使曲颢遣子承美来聘。贞明四年(918)十一月,改国号曰汉。后唐长兴元年(930)九月南汉攻交州,拔之,执静海军节度使曲承美归,以其将李进守交州。长兴二年(931)十二月,爱州将杨廷艺养假子三千人,图复交州;汉交州守将李进知之,受其赂,不以闻。是岁,廷艺举兵围交州,汉主遣承旨程宝将兵救之,未至,城陷。进逃归,汉主杀之。宝围交州,廷艺出战,宝败死。后晋天福三年(938)十月,杨延艺故将吴权自爱州举兵攻皎公羡于交州,公羡遣使以赂求救于汉。汉主欲乘其乱而取之,以其子万王弘操为静海节度使,徙封交王,将兵救公羡,汉主自将屯于海门,为之声援。命弘操帅战舰自白藤江趣交州。权已杀公羡,据交州,引兵逆战,先于海口多植大弋,锐其首,冒之以铁,遣轻舟乘潮挑战而伪遁,弘操逐之,须臾潮落,汉舰皆碍铁杙不得返,汉兵大败,士卒覆溺者太半;弘操死,汉主恸哭,收馀众而还。后周显德元年(954)正月,静海节度使吴权卒,子昌岌立。昌岌卒,弟昌文立。是月,始请命于南汉,南汉以昌文为静海节度使兼安南都护。宋乾德元年(963)闰十二月,静海节度使吴昌文卒,交州管内十二使君争雄,驩州刺史丁部领平交州,自称万胜王。以其子璉为静海节度使,遣使告南汉,南汉主因而授之。

 

宋开宝四年(971)南汉降宋,凡得州六十。开宝五年宋重置岭南州县。开宝六年(973)五月甲戌,南汉静海节度使丁璉闻岭南悉平,遣使朝贡,戊寅,以璉为静海节度使。开宝八年八月,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太平兴国五年(980)丁璉及其父部领皆死,璉弟璿尚幼,大将黎桓擅权,秋七月,以侯仁宝为交州路水陆转运使,从邕、宁、廉等地水陆并进讨交州,次年九月罢兵。七年春,桓惧朝廷终行讨灭,复以丁璇为名,遣使贡方物,上表谢罪。八年,桓自称权交州三使留后,遣使贡方物,并以璇表来上,帝赐桓诏曰:"丁氏传袭三世,保据一方,卿既受其倚毗,为之心膂,克徇邦人之请,无负丁氏之心。朕且欲令璇为统帅之名,卿居副贰之任,剸裁制置,悉系于卿。俟丁璇既冠,有所成立,卿之辅翼,令德弥光,崇奖忠勋,朕亦何吝!若丁璇将材无取,童心如故,然其奕世绍袭,载绵星纪,一旦舍去节钺,降同士伍,理既非便,居亦靡安。诏到,卿宜遣丁璇母子及其亲属尽室来归。俟其入朝,便当揆日降制,授卿节旄。凡兹两途,卿宜审处其一。丁璇到京,必加优礼。今遣供奉官张宗权赍诏谕旨,当悉朕怀。"亦赐璇诏书如旨。时黎桓已专据其土,不听命。雍熙三年赐桓可检校太保丶使持节丶都督交州诸军事丶安南都护,充静海军节度丶交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封京兆郡侯,食邑三千户,仍赐号推诚顺化功臣。淳化四年(993),进封桓交址郡王。景德二年(1005 五月交州黎桓死,其仲子龙鉞自立。景德四年(丁未,1007)秋七月授黎龙廷静海度使、交趾郡王,赐名至忠,给以旌节。又追封黎桓為南越王。

 

大中祥符三年(1010)春正月黎至忠卒,李公蕴杀其二弟,遂据交州,三月即用黎桓故事,授公蕴静海度使,封交趾郡王。其后宋朝对李氏继任者封赏日渐加宽加重。淳熙元年(1174)二月特赐安南国名,制:「南平王李天祚,特授依前官,封安南国王,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加守谦功臣。依大礼加恩例,给赐国信礼物:宽衣一对、金带一条、银匣盛。细衣着一百匹、马二匹、金花银器二百两、衣着一百匹、金镀银鞍辔复。至此交州地区完全独立为宋王朝的藩外属国安南国。

 

安南国(岭外代答)大中祥符三年1010,至忠卒,有子才十岁,李公蕴冒姓黎,杀之,自称留后,造使请命,授以黎氏官。公蕴死,子德政立,来告哀,自称留后。天圣六年(1028),授安南都护交址郡王。宝元(1038-1040)初,进南平王。德政死,子日尊立,自称大越国李氏第三帝。其国僭伪自李日尊始。境内伪置四府十三州三寨。府曰都护、大通、清化、富良;州曰永安、永泰、万春、丰道、太平、清化、乂安、遮风、茶卢、安丰、苏州、茂州、谅州;寨曰和宁、大盘、新安。大抵清化、遮风、乂安、永安皆遵海,而永安与钦州为境,茶虏与占城为境,苏州、茂州皆与邕管为境。其国东西皆大海,东有小江,过海至钦廉;西有陆路,通白衣蛮;南抵占城;北抵邕管。自钦西南舟行一日,至其永安州,由玉山大盘寨过永泰、万春,卽至其国都,不过五日。自邕州左江永平寨,南行入其境机榔县,过乌皮,桃花二小江,至湳定江亦名富良江,凡四日至其国都,乃郭逵师所出也。又自太平寨东南行,过丹特罗江,入其谅州,六日至其国都。若自右江温润寨入其国则迂矣。交人自谓至其国都曰入峒,谓吾民曰上京。地里止此,而文移动以数月,盖故为迁延以示道里之远。

 

从以上交州历史来看,交州地区唐末至南宋期间从相对独立的藩镇逐步发展为藩外属国。唐末至五代南汉立国之前,中原纷争不断,基本无暇顾及岭南地区,且后梁乾化元年(911)之前,岭南五管相对独立,亦无并省州县的必要性。乾化元年(911)三月刘隐逝世后,交州由静海军留后曲颢控制。刘隐之弟刘岩吞并邕、容两管时也未能将交州据为己有。同年十二月后梁正式任命曲颢为节度使。后梁贞明三年(917)八月南汉立国,交州仍以静海军节度使与之来往。直至后唐长兴元年(930)九月南汉武力相攻,才暂时拥有交州并命李进留守。次年杨廷艺复图,交州再次为后梁藩镇。后晋天福三年(938)十月,南汉再次出兵交而以失败告终。后周显德元年(954)正月,静海节度使吴权之子昌文才请命于南汉,交州才正式成为南汉的化外藩镇。宋乾德元年(963)闰十二月丁部领平交州,自称万胜王,随后才以交州依附于南汉。宋开宝四年平岭南,五年重置州县,而丁部领六年(973)才遣其子琏以南汉静海节度使的身份入贡,宋朝才将交州纳为自己的藩镇。

 

宋平岭南的战役不曾涉及钦州地区,且南汉降后宋朝只得州六十,可见后唐长兴元年南汉战败后并无实有交州的行政权。宋太祖朝对交州不曾有战事,而太宗朝征黎桓亦是无果而终,则交趾十二州同样不入宋朝有司所辖的版籍。由此可见,原陆州境内的华清、乌雷二县地,以及原宁海县地如昔等镇南汉时已归属钦州。而南汉对交作战仅有两次,后唐长兴元年(930)底完胜而据有交州。但交州既得,钦陆二州相接处已不是边境,因而没有并省两州的必要,且不到一年交州便被杨廷艺复据,时间上也不充足。后晋天福三年(938)南汉对交作战以失败告终,此次拓展钦州边界的可能性亦不大。承前所述,原陆州潮阳镇以北境地归属钦州的年代约为后梁乾化元年(911)左右,即南汉立国前刘岩攻取邕州之时。刘岩之兄刘隐后梁天祐二年905年)至乾化元年(911)任静海军节度使。刘岩袭刘隐之位,取得钦州时吞并陆州部分境地,乾化二年(912)刘岩已兼清海、建武两军节度使,即已取得原岭南五管的广、容、邕三管之地。曲颢原为刘隐的副手,乾化元年(911)十二月才正式接任静海军节度使。岭南地区同为后梁藩镇,曲颢在情理上于公于私都可接受陆州境地缩小这一既成事实。

 

陆州的地望

 

安南都护府境地为汉交趾、日南、九真三郡地演变而来。元和志所载12州中安南府、峰、谅、陆、贡、武安等州原为汉交趾郡地。陆州位于都护府东北,而汉交趾郡东北部在唐时约有以下几州:谅州为今越南谅山一带,西南至府约200里(元和志记西北,实为西南),谅州东南为苏茂州,宋时与钦州安远县接境,其地约为今越南谅山省与北宁省之间。谅州、苏茂州西南则为汤州(汤泉郡),其地约为今越北江省一带。汤州东南、苏茂州这南则为贡州,西南至都护府约250里,即今广宁省西南一带。陆州东西长约710里,南北54里,西南至府约109里(元和志记都护府东北至陆州水行一百九里),宁海县至乌雷县水路300里,至廉州界亦300里,则陆水与廉州以陆水为界,即陆州位于都护府最东北,以白藤江出海口为起点,北尽陆水廉州界为终点,南北窄而东西狭长的沿海区域。陆州之南即为武安州,西至都护府约180里。其中,安南府治宋平。关于宋平县治位置,陈国保在其博士论文《安南都护府与唐代南部边疆》中有详细论述,结论为唐安南都护府所在的宋平县大体位置约为今越南河内市一带。而河内东北方向可通水路的仅有两条河道,一是往正东方向直通广安等地入海,即《长编》所记南汉征交州所经的白藤江;二是白藤江在普赖附近往东北方向的支流,通往今越南北江省一带,但其流湾曲且非常狭小。由于北江方向的河道较小而曲折,通往陆州方向远不止百里,且不符合陆州濒海的描述,本文认为,广安方向的河道正是陆州南端通往安南都护府的水路。即陆州最南端可达今越南广宁省西南的汪秘、广安带,一直往北延伸至中国钦州市钦南区那丽镇西北一带。

 

由《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可见,陆州本治乌雷县,大历三年移治宁海县理。乌雷县本在州东水路三百里,总章元年置在海岛中,因乌雷州为名,大历三年,与州同移于安海县理。华清县本名玉山县,天宝元年改为华清。本在乌雷县北四十里。大历三年与州同移于安海县理。南枕大海。陆州东西七百一十里。南北五十四里。东至廉州界三百里。东北至钦州六百里。西南至安南都护府百余里。

 

元和志提到唐大历三年,陆州州治及乌雷、华清两县治同时移至宁海县理,所以该志所提的四至八到等相关里数应以宁海县为中心。只要确定了宁海县的位置,乌雷、华清两县的位置便可大至推定。

 

关于宁海县县治,学者谭其骧及廖幼华等认为在今东兴市一带,郭声波等认为在越南广东宁省芒街。而法国学者马司帛洛及部分越南学者认为在越南广安,与元和志等记录相去甚远。元和志记陆州位于安南都护府东北,西南州界与都护府相距100里左右。宁海县东至乌雷县水路约300里,陆州东西七百一十里,即宁海县西至州界约400里左右,与都护府相距500里左右。据《通典》及《旧唐书》等,乌雷县至宁海县240里,则宁海县与安南都护府相距560里左右。时都护府在今越南河内至北宁一带,则陆州宁海县约在今越南广宁省先安至中国东兴市一带。又“罗佩山在宁海县东九里。其山在大海中也。”则说明宁海县县治滨海,距海边约9里,东面有山在大海中。综观中越两国地形及以上所述的各地里数等,也只有越南芒街一带能满足这些条件。

 

宁海县东至乌雷县水路约300里,而宁海县至廉州界亦300里,即乌雷县与廉州接界。乌雷县又位于海岛中,可见乌雷县的大体位于今钦州市南端的半岛上。则陆州与廉州分界处应为今大风江一带(陆水)。学者廖幼华、郭声波等认为乌雷县治位于今钦州市犀牛脚镇乌雷村,华清县治位于钦州市钦州市大番坡镇水井坑一带。笔者根据所此前所整理的钦州相关资料,认为华清县治位于今钦州市市区,而乌雷县治位于钦州市大番坡镇一带。华清县本玉山县,曾为玉山州州治所在。陆州废止后,与钦州接境的辖地归入安远县,而原华清县治的建置则为宋代钦州州治迁移提供了物质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唐代陆州北部境地,即今中越边界北仑河以北的东兴市东南部,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半岛一带、港口区及光企半岛一带,钦州市钦南区沿海一带的狭长区域,在后梁乾化元年(911)左右南汉立国前刘岩攻取邕、容两管时已归属钦州(保京县)境内。而陆州存续的下限是宋天圣元年(1023)钦州州治南移及同年交趾在原陆州南部设立永安州之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