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莫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封开莫靖深的个人空间 http://eww.moszq.com/?3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莫宣卿家谱》第一卷(初稿)

热度 7已有 9890 次阅读2013-10-14 00:02

莫宣卿家谱

国家文献资料

   中共中央国家档案局丶教育部丶文化部关于宗谱文件                    

 孙中山丶毛泽东    中共中央国家档案局教育部丶文化部谈宗谱   

    一丶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族谱记述着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国人应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加以利用。”   

    二丶毛泽东主席在1954年成都会议指出:“搜集家谱丶族谱丶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三丶中共中央1984年国档字第7号文件指出:“研究宗谱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

        办社图函[200129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

各省丶自治区丶直辖市文化厅(),国家图书馆丶上海图书馆: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丶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丶社会学丶经济学丶历史学丶民族学丶教育学丶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国家档案局丶教育部丶文化部曾于19841120日专门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于1997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对家谱整理工作和提供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时由于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尚有大量家谱未能收入,特别是大量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未能收入。20006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祖国大陆丶台湾丶香港丶澳门及新加坡丶美国丶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42家中文图书馆及中文资料收藏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推动全球中文文献资料共建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协调,并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这是《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编撰工作的继续与发展,它将大量增加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同时扩大收录范围并增加着录项目。《中国家谱总目》是中国家谱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的完成将积极推动谱谍学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其意义深远。《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采用“分头编撰,汇总审校”的方法,每一地区确定一个负责单位为《中国家谱总目》的编委单位,由其负责该地区的家谱条目的编制工作,编委单位主要由部分省级图书馆和其它单位组成(见附件)。为了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丶文化馆等收藏单位,认真做好本单位所藏家谱条目的摸底工作,协调好与所在区域藏谱机构的关系,积极协助《中国家谱总目》编委单位,按照《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要求,编撰好本地区收藏家谱目录,以保证《中国家谱总目》编撰工作的顺利进行。      

特此通知。 

                                          二00二年十月十三日


莫宣卿家谱目录

        第1项: 像赞丶遗像
        第2项: 前言
        第3项: 谱序
        第4项: 姓氏源流
        第5项: 谱例
        第6项: 谱论
        第7项: 恩荣录
        第8项: 族规家法
        第9项: 祠堂
        第10项: 世系
        第11项: 各地莫氏村落地图
        第12项: 传记
        第13项: 谱系本记
        第14项: 族产
        第15项: 契据文约
        第16项: 坟茔
        第17项: 名迹录
        第18项: 任宦记
        第19项: 年谱
        第20项: 艺文
        第21项: 字辈谱
        第22项: 领谱字号
        第23项: 续后篇
        第24项: 捐修人



           家谱前言
顾名思义,〈莫宣卿家谱〉主要是以宣卿系为主线,阐述莫姓在两广以及周边部分地区繁衍生息历史和现状。
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丶家族史或宗族丶家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丶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丶作用和事迹,该有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丶礼典丶家规丶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丶图丶志丶表丶史的形式记录下来,从为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家谱,又称族谱丶家乘丶祖谱丶宗谱丶通谱丶统谱丶世谱丶支谱丶房谱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丶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丶民俗学丶人口学丶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稽吾族自始祖讳振扬公,功在汉室,历官执戟郎,食采古钜鹿郡地,受汉赐姓莫氏。莫姓实始於此。后经多年而传至莫宣卿(岭南大部分莫姓之祖),唐大中五年状元及第,开五岭先,惊震皇都, 唐宣宗李忱赐诗曰:" 炎州远地产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莱。                    神鲤跳翻三尺浪,皇都惊震一声雷。青云得路登科甲,黄榜标名负大魁。身着锦衣游帝里,邦人齐唱状元来。" 这是岭南人引以自豪的大事,也是莫姓族人的骄傲。莫宣卿诞下三子齐丶萣丶晋,自始吾族繁荣昌盛,瓜瓞绵绵,家声震震,代有名贤出。全球现有莫姓人口三百多万人。

   家谱是以家族的每个家庭为基础,以记载家族血缘传承关系为中心内容的历史典籍, 家谱是先辈留给子孙代代相传的传家宝。 每一个家族都渴望修成家谱流传给后代子孙,但修谱是件难度颇大的事情,费时丶费钱,续修不易,故修有家谱留传后世的家族仅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寻常百姓因无力修谱,留下了一代又一代的遗憾。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各奋共志,与时俱进,各展所长,服务社会,各有所爱,出类拔萃,重视教育,培育精英,尊孝重德,蔚然成风。男杰女淑,鸾翔风集,鱼跃龙门,共展鸿图。
    人心思源,为缅怀先祖之恩泽,为晓宗族之谱系,垂范之教育,于二00八年状元诞由族亲热烈倡议,成立莫宣卿家谱编委会,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莫宣卿家谱》流芳后世,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莫氏族人智慧丶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莫氏一门家风丶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然族谱经千百年传抄,以讹传讹,虽经点校,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乡 亲不吝赐教。
谨遵族老命撰写此书前言,我深感手中笔头的分量之重。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丶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是为序。
莫宣卿系族“业”字辈后生:靖深电脑整理撰稿
                                     2012年8月8日

1.  莫氏族谱序
全族大谱集序
 莫姓原姬姓。观各氏志云:“肇颛顼始,氏唐虞九官,历至周宣王次子之裔也。”因幽王昏虐,迫弟裂土瓜分,蔓散各方。弟望迁钜鹿,即今幽都,涿州郡河间府任丘县,乃古之钜鹿。至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周衷奏而叹曰:“兴姬振公,初仕执戟,食采于鄚州鹿台,而始于鄚姓。”后受汉赐,去邑为莫,官至钜鹿侯。递至莫藏用公比部员外郎,家有万乘。至振公三十七传莫建川公,日精舆术,游粤至广宁县石牌尾,有真龙之穴,故建居广宁县, 又往端州至封川县金缕村,建居开族焉。然后窦氏生子让仁,媳梁氏宜人生宣卿公,于唐大中五年辛未科状元及第,官至台州别驾。以上祖名丶世代,难徵靡考,录莫氏始于振公。传至三十九世孙大魁公,今者乃奉宣卿公为始祖也。备详衍派,传历宗支,纪其秩序,里居来历而弥长,蛰蛰绳绳糜有艾焉。因以建川公为入粤之太始祖,全族大谱云集序。      ————宋徽宗大观戊子年(1108年)春二月
八世孙王府直讲仕广书序

  
家谱序   莫违礼 字希周号丹泉新会人 
吾莫氏先世,乃岭南封川人也。始祖讳宣卿,字仲节,唐大中五年状元及第。出为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诏许之,表其乡曰:文德居;其里曰:长乐。南人大魁自公始。至六世孙之用,宋元佑六年登进士,擢南雄路判,奠居羊城清风桥。次子鲁迁南海西樵老村,至七世孙阿九偕其弟阿十,一居恩平,一居阳春大岗。后值元季兵焚,谱系遂亡,始祖之所从来几不可考。洪武七年,诏天下人各开户。自祖父赠武略将军丶锦衣卫正千户,淳 公嗣后皆有讳号开户,而上则无载焉。吾谋修谱,伏见祖图丶讳号与昔所闻于父兄者不侔。乃悉心究归西樵老村,搜于古谱,得其讳号以及生终芦墓,悉具无疑。正德五年,吾父锦衣卫正千户竹山公,偕侄锦衣卫正千户丶封云南道监察御史玉泉公,同迁新会源清坊深涌居焉。伯父内官监大监白石公,居官忠尽,为宪宗孝宗三朝倚重,侄辈从侍,置第京师,在玉河桥之西,金包巷之东,东江米。今居京师新会则皆淳巷公之裔也。图系既成,肃纪其始末,以诏后之子孙。                       
嘉靖壬子(1522年)二月望日立


顺天莫氏家谱序
 莫尔淮 字襄雷号亚大,顺天乙酉举人,宁海县知县    
按余家谱,莫姓系周宣王次子一百一十一世孙姬振扬,建绩咸阳,功封执戈郎,食采钜鹿,赐姓为莫。莫之所自来矣。唐大历中,比部员外郎一百十七世孙莫藏用;大中五年状元及第,莫宣卿继而一百二十四世孙也;博学宏词科莫济,一百四十四世孙。晋说贼救脱百余命,其后莫宗尧莫宗舜俱登进士。一百四十七世孙莫之用,字永昌号建山,宋元佑六年成进士,官至司户参军。建炎元年从高宗南渡,擢南雄路判,居凌水,今之凌水驿是也。某年间又迁居羊城清风桥。嗣後子孙繁衍,散处于新会丶恩平者不止数千余家。天顺五年,白石公讳英,十二岁值苗人叛,执公去。成化改元,官兵平苗。有司献公於朝,蒙恩选入内侍读书。公当幼年,无辜而伤体,于是博古通今,奋志为名宦,惩往代之故事,多所谏诤。官至内官监右少监,循升太监丶赐蟒玉,禁中乘马,节拜金玉宝镪之赐,总督京通粮储。所进禄俸,咸济孤贫。好读书而不信佛事,有范怀丶覃吉之风。仕三朝,享禄五十余年,卒葬于京师西山白石巷,有御赐碑文。高祖玉泉公,讳达仁,白石公之嫡侄也,以锦衣卫正千户覃恩受封,子五:长如爵,嘉靖辛丑进士,封云南道监察御史;次如齿,顺天府府学生;三如德,以寿官终;四如士,嘉靖丁未科进士,以翰林院庶吉士改御史,巡按上江等处,历任大理寺右少卿,有《栢台清暇》傅世,卒葬于沙窝门外八里荘,荘间有乔松古栢数百株。顺治初,尽被盗贼伐去,仅有石碑丶二台丶一马。祠堂中有“兄进士弟进士一天雨露,南御史北御史两地风霜”之句;五如学,新会县学生。如士公即余曾王父也,子三:长踰度顺天府学生,次踰范顺天府庠生,三踰章顺天府庠生。踰度公即余王父也,以子自录覃恩,受封文林郎,子三:长自宏太医院吏目;次自宗;三自录即余父也,以宿儒为太医院御医,熹宗皇帝三殿告成,覃恩诰封父母。子三,余不肖居二。长兄尔清,顺天府学附生;弟尔滤,顺天癸酉举人,以工部虞衡司郎中,出为延平府知府。从兄尔淳,太医院吏目,子一,以内办事出为沅陵县知县,再上高县知县,居京师,即白宗伯之孙也。从兄尔瀛,顺天丙子举人,授井陉县知县,以闯贼余氛死节。伯曾祖讳如善,嘉靖庚戍科进士,历官福建按察司提刑所,着有《辟异录》,子三:长踰中,顺天府学庠生;次踰文,顺天府学庠生;三踰常,锦衣卫指挥同知,俱住京师。如爵丶如善丶如士三公,至今崇祀顺天府学乡贤祠。其余载在家乘者鳞次栉比,班班可考。盖自始迁祖阿九公至淮辈,凡十一世矣。今就其南北大言之,在南者人文茂盛,在北者枝叶萎靡。余以解绶之後辛丑科得旋,新会祭扫,承青田叔父暨阖族诸父昆弟互相劝勉,且捐百金俾余挈家还南。日:汝沙滨公之房基仍在,祭田二顷可分种数年,汝来仍不失为旧业也。无何以他事羁迟不决,竟致蹉跎失此机会,悔恨无及。青田叔父忽作古人,回思面训,能不凄怆?余废怙之余,翻寻《家谱》,再为次序,使后之子孙知余流落中州之故,非得已也。所慨者,余赋性迟钝,见识昏愚。九岁而失恃,廿三岁而失怙,生不能养死不能葬,固为终天之恨。而仅登贤书,得宰百里,或可少图君父之报。何意贝锦为厉,遂致飘流异地。晚年复以马堕伤股,既不能归北,复不能旋南,半途而废,其为不孝曷可胜道。倘有贤子孙振起家声,斡父之蛊复旋故里,庶不负青田叔父阖族之至意矣。
康熙甲子年(1684年)夏月,书于陈州旋马厅 

钜鹿家谱序   范景修 云间人赐进士
余自辛酉寓陈,迄甲子凡四载,窃闻文定莫先生之高义而未能一觐颜色也。乙丑秋月始识荆,相见甚晚。退而郁居官署,自分谫陋,不敢屡渎逢山。越明年丙寅,小儿瑛来省。至秋七月,以先生孺子可教许之登龙,于是愚父子得时时坐春风聆玉屑矣。余有好古癖,先生之癖更甚。间常出数篇请正大方,竟蒙石而题玉也。未几,儿旋舍亲溥。宜贱子与先生有张陆之契,余因附骥,常造高斋,把盏快谈,殆无虚日。今春将告,归,先生频频酌我,情意恳测,真有执手踟蹰之感。既而酒酣,出家谱,属余一言为序。展阅数遍,宗支嘹然,如溯河源,如探渤海,自愧浅鄙不足以颂德门。顾长者之命,义不容辞,谨此笔为序。 曰君家得姓昉于振杨公,由公而上直溯周宣,可称遥遥华胄。然愚以为渊源尚远也。周宣之祖是维后稷,后稷是维轩辕,本姓公孙,长于姬水遂称姬氏。自金夭迨高辛,相传弗替,则是君家鼻祖,自轩辕昉矣。乃先生修谱上系于周宣者何居?盖轩辕生子二十有五,得姓十有四人,分为十二姓,相传祈已滕箴任荀嬉 还依二姬将来云耳相承,各分支派,渐如天上繁星之可不识,则莫如溯自周宣为近而可徵也。善哉!斯即狄武襄不附梁公之微意乎?且由钜鹿而封川,而凌水,而羊城,而新会丶恩平,迁徙无常,支流各处,龙驹凤雏,殆满海内,乃先生独以岭表为南宗,以燕山为北宗,世系井然,不敢遗亦不敢滥,诚鉴夫!世之为谱者往往附会汾阳,通籍方相。安知百世之后,不有如太原琅琊之难辨者乎?此又先生之远虑也!夫谱者,普也!绍先泽,昌来叶也,故世代不可不详;谱者,布也!嗣徽音宣,令闻也,故功德不可不记。今试阅先生之家乘,昭穆绵绵,世代详矣!替缨奕奕,功德记矣!丰尚有遗憾吗?乃其自序一篇,犹以不克光裕为憾事,此又孝子慈孙之盛心也。夫以白石翁之忠谨,三御史之勋名,积功累德,望重燕山;先生克绍箕裘建三不朽,贤子芳孙,世济厥美。其光裕为何如,而(上刀下日,右加欠)然若有未足,知先生孝思愈无穷矣。行看鸾凤飞腾,琅玕照耀,淮阳侨寓之地又将远绍龙吟,增辉片玉。余当拭目待之。所恨鄙人缘浅,千里游陈,谨与先生神交四载,亲炙两年。今忽飘然渡江而归,人孰无情?谁能遣此?安得不因斯谱而并叙作合之缘哉?
康熙丁卯(1687年)仲春下浣撰            

莫氏源流考
    莫氏之起源,许多典籍如《中国姓氏汇编》丶《中国古姓氏词典》丶《百家姓》丶《万姓统谱》等皆有记叙,然而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丶上古圣帝颛顼造“莫阳城”,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阳城,今河北省任丘县丶平乡县,古钜鹿郡地);二丶春秋时,楚国莫敖(官名)的后代,以官名为姓。莫敖在楚国是一种世袭的官职,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袭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三丶《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丶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此说法可能是前两种说法的综合;四丶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丶莫那娄氏改姓莫;五丶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卜黄为此而累病。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的办法来。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来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壮语黄牛叫莫);送篮子的,就安他姓“蓝”……从此,壮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广西忻城县有莫土司衙署,占地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被誉为“壮乡故宫”。莫姓土司官职世袭,统治该地区近五百年。六丶唐五代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人,也有姓莫氏者;七丶北方满族人那莫氏,其汉姓也有以莫为姓的。
                             莫姓的分布
     先期的莫姓主要分布于河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的莫姓一部分人向西北迁移,一部分人向南方和东南迁移,最终成为南方的着名姓族。 
    宋朝时期,莫姓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丶甘肃和江苏三省,形成了以西北甘肃丶东南江浙为中心的两大块莫姓人口聚集区。 
宋丶元丶明期间,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北方向南丶西南和东南迁移。 
当代莫姓的人口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西丶广东丶贵州三省,其次分布于重庆丶四川丶湖南丶海南丶浙江,广西为莫姓第一大省区。
莫氏的始祖:
黄帝(华人始祖)—颛顼(莫氏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姬静—姬望—姬振扬(鄚州莫氏始祖莫振扬)—莫宣卿(广东莫氏始祖)。
莫氏的始祖颛顼是黄帝之孙,他号称高阳氏,后世莫氏主源均出自颛顼,于是莫氏子孙便奉颛顼为莫氏的得姓始祖。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上古帝王颛顼高阳,王妃是历妃, 名叫姬, 称号是历山圣母。她的子孙在鄚(今河北省任邱县漠州镇)做官, 经过虞, 夏, 商, 周几代没有变动,颛顼的子孙在鄚地做官的, 唐朝改革文字,去掉“鄚”字的邑旁改为”莫”,是”莫”姓的由来。 
“莫”字的字义是安定, 莫字的含义繁多,“莫”有“静”的意思, 含有品德高尚之意, 含有“禁止”之意,而在姓氏方面出现的, “鄚”县的“莫”是真正的源头。汉朝有人姓“莫”的, 就是由“鄚”去掉邑旁而来的姓氏。
上古圣帝颛顼造鄚城,莫鄚氏出周宣王姬静,将其次子姬望封赐于河北钜鹿的鄚州(今河北平乡丶任县丶晋县一带),其后裔子孙因地为姓氏,称鄚氏。姬望的后裔传至第二十一世孙鄚振扬(姬振扬),因功在汉室,于汉高祖刘邦七年(公元前200年)授其为执戈郎,汉高祖还特赐改其姓为莫,此后称莫振扬,成为该支莫氏始祖。本书按:鄚氏改莫氏,来源清晰,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姬振扬的后代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广东封开人。莫七岁时已学会吟诗写对联,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辛未科状元 ,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
莫宣卿生于834年---生有莫齐丶莫楚丶莫晋三子,目前广东莫姓绝大多数是莫宣卿的后裔, 莫宣卿为始祖。
莫氏家族世系表: 黄帝生于约前2450,姓公孙,后改姬姓→古公亶父55代→季历56代→姬昌57代(文王西伯)→姬发58(西周武王,在位前1046-前1043)→姬望68(周宣王次子,被周幽王分封到河北钜鹿的鄚州)→姬振扬91代(生于约前200,姬望的后人,莫姓始祖.因功在汉室,封执戈郎,食采于钜鹿鄚州,赐姓为莫)- - -(从振扬至建苍共37代,平均每代间隔26.5年)→莫绣121(生于约596,隋)→莫暹丶(藏用)丶莫显丶莫遇126(生于约728,唐玄宗.)→莫让仁129(生于约807,唐宪宗,迁封川渔涝长乐里蕨村)→莫宣卿130代。

广西昭平《莫氏族谱》中的“莫氏源流考”
我莫姓氏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中国史籍及各地莫氏谱记载,可寻根至西周时代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莫氏源自姬姓,太始祖名昌,他生于西岐(今陕西岐山县),商纣时,为西伯侯,又称岐周文王(由于周初建都于此)。他生有伯邑考丶姬发丶泰伯丶仲雍等子。莫氏乃文王之子泰伯的后代。泰伯原名孟伯,他生性聪敏,年登十八,就能文能武,二十岁时与弟仲雍辞别母后外游,行经一月,进入荆蛮境地住宿,睡至半夜,被抢民抢劫,兄弟失散。 
  孟伯因兄弟失散不见,乃改名泰伯,独自往东而走,经一月,到达河北钜鹿地之莫湖(夏禹治水时封的地名,东西宽二十里,南北长三十里,故址在今河北钜鹿县北,今称广河泽)外地,有四百余里之宽,皆蛮民居住,他们没有文化,不知礼貌,遇泰伯到,则以圣人称之。泰伯则向蛮民宣讲忠孝仁义道德,清传境界,各民众爱而受之。以后三年,有一巨富之女,欲嫁泰伯为妻,泰伯乃从之。巨富姓姜名首甚喜,遂择吉日与姜氏结配良缘,成为夫妇。以后四百余里,俱以泰伯为尊,在湖外方主,领管湖外百姓,伸报完纳,风调雨顺,各得安居乐业。 
  殷商传至帝辛纣王,奢侈好淫,残杀忠良不顾黎民疾苦,毫无道德。当时西伯侯姬昌,亦无辜被囚羑里(今河北相州汤荫县)七年,其长子伯邑考前往探望,被残杀死亡。西伯侯出狱后即逃回西岐,其次子姬发乃起兵反商伐纣,至公元前1057年灭商,国号西周,建都镐京(今西安市)。姬发登基称武王。次年(公元前1056年),武王为巩固扩大周朝的势力,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见《中国历代帝王录》63页,扬剑宇着,1989年4月第十版),因泰伯是其兄弟,且昔年在河北钜鹿地莫湖外地宣教黎民有功,乃封泰伯为莫湖侯,并以地名赐姓为莫,是为我莫姓受姓之始,而泰伯实为我莫氏的第一世祖。 
  我莫氏第一世祖泰伯,与姜氏结婚后,生一子名文(乳名珠仙子)字东升,敕授开基侯,乃莫氏之第二世祖。其父亡之后,于二十岁时移山东曹州,联发巨富,妣姒氏,生子名武字震雷,敕授定城侯,乃第三世祖。妣贾氏,生子名亢字丁纪,敕授光禄大夫,乃第四世祖。妣辛氏,生子名箕,字原司,敕授谏议大夫,乃第五世祖。妣黄氏,生子名白,字斗星,敕授奉政大夫,乃莫氏之第六世祖。故我莫姓氏族,实是“西岐血脉,东鲁家声”。 
  我莫氏自六世祖斗星公而下,传至二十五世祖玉牛公,妣于氏,生鬼灵公,妣田氏。鬼灵公在战国赧王姬延期间(公元314--256年),当明公先生,辅佐青州有功,升原任特授临淄县令,以后落业于山东青州临淄之区,子孙发达千秋矣。鬼灵公是我莫氏之第二十六世祖,他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25年)修谱,提出:“豉方叔播发,武少师阳击,磐襄入於 ”十五个字,给后代按序排辈,以别先后老幼尊卑,这是我莫氏按字排辈之创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他为了加强统治基础,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大郡,河北钜鹿地划称钜鹿郡(约今河北南自平乡丶任县至晋县藁城一带地区),今各省县的莫氏族谱,皆冠以“钜鹿郡或钜鹿堂”字样,旨在教育子孙后代,莫忘我莫氏之原始祖籍是钜鹿郡。 
  我莫氏之廿七世祖豉鸣公,在汉朝初乙未年(公元206年)出生,妣于氏。由此而下传至“海”字辈第四十一世祖海中公,妣邓氏。海中公在三国蜀末癸未(公元263年),续修莫氏族谱,提出以:“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八个字给后代排序,以别先后老幼尊卑。这是我莫氏之第二次修谱提出按字排辈。此后,各宗支随着时代的发展,连续不断地提出有意义的字给后代排辈,作为传统。
  我莫氏之四十二世祖日华公,生于晋武帝司马炎秦始年间(公元265--274年),妣陈氏,生子月照,由此往下传至四十九世祖照容公,妣张氏,此公生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年间(公元420--422年),在照容公之后,仍旧继续代代相传。 
  唐圣历元年戊戍(公元698年),我莫氏之第五十四世祖将兴公,应进士及第,后因征剿北狄有功,奉封平北王,赐文武壮元之职。妣郭氏,生四子,长名莫英,次名莫雄,三名莫豪(宇一千),四名莫杰。皆在山东青州出生,送读成名后,英公原任金陵(今南京)奉政大夫;雄公原任浙江中书令;豪公原任岭南西道(今广西)桂林郡桂州刺史(今临桂县);杰公原任云南大理学禄。各皆上任供职。此四公乃我莫氏之第五十五世祖。 
  由于莫雄公官在浙江,其后裔世系在浙江;莫杰公官在云南,其后裔世系在云南。在此略不加述。兹仅将莫豪及莫英两公之后裔世系,分别详述,因为两公之后裔都在晚唐时代,从北移居岭南东道(今广东)和岭南西道(今广西)。千百年来,子孙繁衍,枝叶茂盛。且互有交差,迁徙居住谋生之事实存在。 
  首先就莫氏入广东始祖之 世系而言,据史料记载是建苍公,他是莫氏五十四世祖将兴公之孙,系五十五世祖莫英公之子,原住金陵(今南京)城北珠玑巷,他于唐德宗建中四年癸亥(公元783年)离开金陵到闽中莆田(今福建省莆田)谋生。殁后安葬于广东南雄猪乸山。生子辅廷(号莫伦),进士,奉政大夫,唐宪宗元年(公元806年),偕父建苍,携夫人窦氏赴岭南道绥州(今广东怀集丶广宁)任郡守。任届期满,定居于广宁县江屯镇。殁后安葬于绥州十排山腰。由于近代发现十排山蕴藏金矿,采矿者众,辅廷公之墓地仅存遗址矣。因此,建苍公实是入广东籍之开山始祖,而辅廷公实是第二世祖。辅廷公生二子,长让仁,次让义。让仁公生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5年),十八岁,遵照父亲遗嘱,偕母窦氏夫人,携幼弟让义,从广宁江屯镇迁到广东省封川 (今封开)麒麟山麓之蕨村居住。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与梁氏二娇结配良缘。次年夏月一日,因暴风骤雨,广信河水高涨,他为帮村民黎大伯抢救一头黄牛,被巨浪洪波淹死。村民为表其德,把让仁安葬于大茜岗,并立石碑于墓前。上书:“莫大善人让仁公之墓”。现在古墓完好,时常有人参观拜祭。是以让仁公,实是广东莫姓之第三世祖。 
  在让仁公逝世后第二年,即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梁氏二娇,就于八月十七日生下一子,取名宣卿(字仲节)。梁氏恐公无倚,改适开建金镂村莫及芝。公随前往。因继父原生有二子,长莫俦,次莫群,宣卿最少,是其季子,并昆仲者三。宣卿天资聪颖,闻言即悟,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能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后,从游梁明甫先生,梁母尤严于内训。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壮元及第,为岭南道首魁,时年十七岁。初典翰林,未服官政。后以母老,具表陈情,乞官外补,以便就养。上可其奏,调任浙东台州别驾。归省迎母,未至官所,而病卒故里。时于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享寿三十四岁。安葬于广东封川(今封开)渔涝乡境内。建国后,一九五八年,封开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重修墓地,供旅游者瞻仰参观。是宣卿公实为入广东籍之第四世祖。公原。配白鹇,生三子,长莫齐,次莫楚,三莫晋,此三公是为五世祖。自始,丁繁户盛,历世绵绵,至今已遍及海内外。

莫氏来历(一)
  史上莫氏的最早记录,大概要算上古时期的颛顼大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阳,建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号为高阳氏,死后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故濮阳又有“颛顼遗都”之称。颛顼(约公元前2400年时人)在后来的河北莫州地区建造莫阳城,其后代世居此地者,以地名为姓,始称“莫氏”。古代河北莫州及莫县的称谓也由此而来,至今该地区还有纪念药王的“莫州大庙”建筑。
   《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幽陵指今天的北京地区,交址是广东的交州(古代交州包括今天越南的北部地区),流沙指今天中国西北的沙漠地区(张掖居延县),蟠木是中国东海的海岛山中大桑树,也有说是扶桑日本。由此可见颛顼领地之广大。
   颛顼在位政绩颇多.(1)制作音乐,作乐曰六茎,以和律历,调阴阳;(2)观天记时,改制历法。以孟春为元,成为中国历法的开山祖,史称《颛顼历》,也叫《夏历》。这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对发展经济起到了巨大作用。(3)规范宗法祭祀活动,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北)正黎司地以属民 ,将神事与民事分离,标志着国家权力和政府机构雏形的出现。史称这一举动为“绝地天通”。传说远古年代神丶人混合而居,多有不便,颛顼命南正重双手托天,命火(北)正黎双手按地,使天地分离。《易经》记载:“圣人以神道设教。”其含义就是上古圣人规范宗教活动,规定专人才可沟通鬼神,以神道宗教统治臣民。(4)规定男女有别,靠宗法的势力确立父系制度;(5)确立族外婚制度,不许近亲婚配。 
   颛顼“绝地天通”等政策引发了天神不满,于是就爆发了以水神共工为首的天神大起义。《淮南子•天文训》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场斗争延续了很久,导致中原地区广泛水灾,直到舜和禹的时期才告结束。
   颛顼死后,帝位传给高辛氏帝窖,帝窖传尧,尧传舜。舜为颛顼的七世孙。《通志•氏族略》文:“虞舜之祖姓幕,莫即幕省文。”可见在舜的祖丶父年代,莫姓便已产生。虞幕是舜的祖父,据闻是上古时代第一个发明“帐幕”的人。帐幕与罗网意思一样,所以莫氏与上古发明罗网捕鸟的勾望一族(后世称罗氏),同属颛顼后裔。今天西南地区布依族人中许多姓罗姓莫,很可能就此而来。而作为“幕氏”后人的圣帝虞舜,历史记载他“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苍梧之野就是广东封开丶广西梧州附近地区。圣帝虞舜长期活动于洞庭湖一带,百岁之龄尚且南巡,后世莫氏望出巨鹿丶江陵,以岭南为聚居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后,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战。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此举得到中原各诸侯国的响应),王子朝遂携周室典籍(应当还有包括九鼎在内的大量周王室青铜礼器)投奔楚国。此事被记录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和《史记》等书中。 
     在王子朝一行中,既有王室成员丶世袭贵族,也有道教始祖周朝守藏吏老子(守藏吏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及博物院院长)。王子朝一行所携带的周室典籍相当珍贵,它们包括前朝(指商代丶夏代及更早时代)的文献丶文物,以及周代列王的诰命文件,或许还有各诸侯方国的奏章丶报表等文书档案资料。
   然而在王子朝奔楚之际,恰逢楚平王死,楚国在继位问题上也动荡不安。王子朝一行并没有到达楚国都城,而是滞留在南阳西鄂一带(今日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我国现存史书中,既没有记载楚国何时何地收到过这些周室典籍,也没有明确记载这批珍贵文献的下落,这些人类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从此就神秘地失踪了,而且历代出土文物中也不见它们的踪影。这正是使中国三皇五帝年代及夏丶商丶周史变得模糊不清的原因所在。各大古姓氏的产生也在这些年代,因为历史资料的缺失,全都变得模糊不清。
     我族祖传的族谱记载:“吾莫姓始于周宣王次子,第110世孙姬振杨。建迹陕西咸阳,功封执戟郎,食采于钜鹿,赐姓莫,氏所自来矣。唐大历中,北部员外郎莫藏用继而117世;唐宣宗大中五年,状元及第莫宣卿继而124世孙也。”
   可是,《东莞市麻涌镇志》却记载说:“莫姓氏族原系周宣王之次子裔,食采于莫县——古钜鹿郡地。后来功在汉室,赐姓为莫。传至130世莫宣卿,在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考中状元及第,创岭南大魁天下第一人。”两段记载大意虽然一样,但有明显差别。前者言本族得姓于周朝,而后者却说得姓于汉室。如以每世人相差25年推算,则宣卿祖124世前的始祖应为公元前2250年尧舜时期人,不可能是周宣王的次子裔。以姬氏的世系推算,“110世孙姬振杨”应是约公元500年之南北朝人,不是周朝人。由此可知,两种说法可能混淆了。
   据闻黄帝约于公元前2500年时当政,黄帝的孙子颛顼(约公元前2400年时人)在后来的河北莫州地区建造莫阳城,其后代世居此地者,以地名为姓,始称“莫氏”。传说三皇五帝之一的有虞氏舜帝,当政时约公元前2150年,其祖则姓“幕”,莫即幕的省略书写文字。舜之祖姓“莫”,故可推知莫氏产生于颛顼——舜帝时期,即公元前2400——2150年间。此说与“宣卿祖124世前的始祖应为公元前2250年尧舜时期人”之说刚巧吻合。
   莫姓来源复杂,除“颛顼的莫阳城后代说”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莫傲后代说”也很多。莫傲为楚国公族,楚国公族也源于黄帝族,可见得姓原因虽不同,来源其实一致。
     可能也有莫姓人源于姬氏的周宣王次子裔。得姓之原因,乃“姬振杨”建迹陕西咸阳,功封执戟郎,食采于钜鹿,赐姓莫。而钜鹿之莫州乃上古圣君颛顼造莫阳城的地方,故姬振杨以地名为姓。以周朝世系推算,若每世相隔25年,则“110世孙姬振杨”应是约公元500年五胡乱华时期之南北朝人,不是周朝人,也不是汉朝人,但说“功在汉室”也还过得去。本族莫姓先辈可能将两种不同来源的莫姓人混淆了。

莫氏来历(二)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中国北方是由五个胡族先后建立的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这十六国分别是:前赵丶后赵丶成汉丶前燕丶前秦丶前凉丶后秦丶后燕丶南燕丶北燕丶西秦丶后凉丶南凉丶西凉丶北凉丶大夏。最后,北方为北魏所统一。北魏在公元534——535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西魏又分别由北齐和北周所先后取代,最后北周统一了北齐,史称中国北方的这一时期为北朝。这一时期中国北方有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小政权,她们向往汉族文化,许多人能讲汉语,用汉人姓氏。如匈奴人与汉朝宗室和亲的后裔改姓刘,匈奴贵族刘渊于公元309年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称汉帝,该刘氏汉朝终于覆灭了西晋王朝;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命令去掉鲜卑姓,自己改姓元,其他改姓穆丶长孙丶陆丶刘丶奚……。少数民族莫那娄氏,邢莫氏便于此时改姓莫。 
        莫振杨得姓之初,先居于北方,后世子孙也以地名为姓,聚居北方。钜鹿之莫州是上古圣帝颛顼建造莫阳城的地方,后世莫姓子弟众多。但南北朝时期钜鹿是一个动荡的战乱区,故人丁发展不大。虽然如此,后世子孙依然发展为当地之名门望族,《百家姓》在叙述莫氏的郡望时有“望出钜鹿丶江陵”之言(江陵即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史书记载,南北朝时的东晋有个叫莫含的人,他住在钜鹿不远的雁门繁畤,家世货殖,赀累巨万。史载: 刘琨为并州,辟含从事。含居近塞下,常往来国中。穆帝爱其才器,善待之。及为代王,备置官属,求含於琨。琨遣入国,含心不愿。琨谕之曰:“当今胡寇滔天,泯灭诸夏。百姓流离,死亡涂地;主上幽执,沉溺丑虏。唯此一州,介在群胡之间,以吾薄德,能自存立者,赖代王之力。是以倾身竭宝,长子远质,觊灭残贼,报雪大耻。卿为忠节,亦是奋义之时,何得苟惜共事之小诚,以忘出身之大益。入为代王腹心,非但吾愿,亦一州所赖。”含乃入代,参国官。後琨徙五县之民於陉南,含家独留。含甚为穆帝所重,常参军国大谋。卒於左将军丶关中侯。其故宅在桑乾川南,世称莫含壁,或音讹,谓之莫回城云。 
     莫含之子莫显,知名於时。昭成世时,为左常侍。 
     显的儿子莫题,也很有谋略。
   《魏书》载:太祖使题与将军王建等三军,讨慕容宝广宁太守刘亢泥,斩之。徙亢泥部落於平城。宝上谷太守驎,捐郡逃走,太祖追讨。题为大将,别出东道。以功赐爵东宛侯。及还京师,常与李栗侍宴。栗坐不敬获罪,题亦被黜为济阳太守。後太祖欲广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丶洛丶长安之制,运材数百万根。以题机巧,徵令监之。召入,与论兴造之宜。题久侍颇怠,赐死。 
     题弟云,好学善射。太祖时,常典选曹,转给事中。以功赐爵安德侯。迁执金吾,常参军国谋议。世祖之克赫连昌,诏云与常山王素留镇统万。进爵安定公,加平西将军,後迁镇西大将军。时初并河西,人心未一,云抚慰新旧,皆得其所。神中卒,谥曰敬公。
     与北朝相对立,中国南方在西晋灭亡后,东晋就在公元317年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市)。东晋虽然延续了晋朝的命运,但她的辖区只是原西晋皇朝一部分,自始至终,她都没能收复中国北方之失土。公元420年,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皇朝,从此中国南方进入南朝时期。南朝的政权相当不稳,一百多年间就换了四个朝代。最后,南朝的陈氏皇朝在公元589年为北周所灭,中国终于建立了统一的隋朝。这段时间,本族之先辈们一直生活在北方。
     隋朝之创始人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废除了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官制,即在中央设立尚书省(掌全国政令)丶门下省(审查政令及封驳)和内史省(起草诏令),在尚书省以下设吏丶礼丶兵丶都官丶度支丶工等部,每部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二人。以后的唐丶宋丶元丶明丶清等朝代,官制大致与此同。
     在人才选拔上,隋文帝废除使用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度。这种人才选拔制度也对此后之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当时之科举分两种:一种属于临时之特科,类似唐朝之制科;另一种属常设科目,有秀才丶明经丶进士科。
     隋文帝杨坚建立的基业,可惜让隋炀帝早早地断送了。继之而起的是李姓建立的唐朝。唐朝是在隋朝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她继续实行隋朝的府兵制和科举制度,同时对人民轻徭薄赋,励行均田,改善吏治,严明赏罚,因此经济恢复很快,形成“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出现了唐朝盛世。
    玄宗晚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便慢慢走向衰落。安史之乱对河北丶河南丶山西等地之经济生活影响很大。莫氏族人的祖居地河北莫州在此期间也发生了几次大的战争,人民生灵荼炭。在这些战乱地方,平叛将领也趁机扩大地盘,尤如民国时期的军阀般独霸一方。当时,许多北方人为了逃避战乱,纷纷迁居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因唐朝战乱之故,也时常造反。稍后,莫藏用在垂暮之年担任唐朝的比部员外郎,蒙恩代天子宣慰岭南,从而也将莫氏由北方带入岭南地区。当时安史战乱已经平息,经济正在恢复。但北方地区因为邻近少数民族,经常受到胡族侵扰,加上边镇将领独霸一方,鱼肉百姓,所以该地区之经济状况甚差。莫氏一支由今天的河北省迁到江西省贵溪县,再徙福建莆田。莫建苍由闽入粤,其子莫辅廷出任浽州郡守,居浽州(今之广东怀集丶广宁一带)。时约公元800年,边镇各将先后反叛,对抗朝庭。
        莫辅廷乃本氏族太太始祖,从北方迁居岭南,生两子,长子让仁,次子让义,辞世后葬广东广宁县十排山。长子让仁很早就迁居今广东封开县渔涝镇文德乡蕨村,让仁公便是日后被尊为南宗始祖之莫宣卿之父。
   有些记载说莫让仁是岭南八大才子之一,。但莫宣卿之母梁氏,与莫宣卿的授业恩师梁明甫是兄妹,让仁公能与名师之妹结亲,以当时尤重门第的社会而论,浽州郡守莫辅廷的儿子莫让仁,家世应不会太差,至少他应谙通文墨,以“放鸭为生”之传言恐怕不实。
     据古代的《开建县志》记叙,让仁公为人仁厚,有积德,并且精通文墨,可惜很早就过身了。各种资料虽然没有记载让仁公遗下多少后代,但从其子莫宣卿的字可知,宣卿祖应该还有一位兄长。古人起名通常按伯丶仲丶叔丶季之顺序去确定人之排行,宣卿祖字仲节,可见他排行第二,长子另有其人。封开当地民间传说认为,莫宣卿是遗腹子,其母在改嫁的半路中生下他。如按此说,梁氏在丈夫死后不足10月就改嫁,虽说唐代礼教没宋朝严谨,但也是与常理不合的。可见此传说也不实。由于宣卿祖在岭南文化史上之重要作用,本族子孙习惯上都尊他为南宗始祖。
     宣卿祖出世时已是公元834年,即唐文宗大和八年农历八月十七日。此时安史之乱早已结束,但留下之后遗症却难以消除。边镇将领坐大,宫庭里宦官专权。唐文宗几次与人设计要消灭宦党势力,但都失败。“甘露之变”后,大宦官仇士良等人气焰益盛,上胁天子,下凌宰相,唐朝政治更加腐败。到了武宗朝,李德裕任宰相,李支持武宗重振朝纲,会昌年间一度出现崭新之政治局面。他逐步削弱宦官权力,并有力地回击了各地之反叛者。可惜的是,唐朝从宪宗到宣宗共约五十年,都一直存在着牛李党争。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牛党主要人物丶前宰相李宗闵被贬为杭州刺史,四年复贬漳州长史,寻长流封州,六年八月徙郴州司马,未行卒。到宣宗元年时(公元847年),牛党之白敏中执政任宰相,李德裕被排挤逐出朝庭,最后死于广东崖州。大约因为牛党大员丶前宰相李宗闵长期流放封州的关系,宣卿祖可能也被划入牛党一脉。从后期的诗文观之,宣卿祖与牛党人物白敏中一直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
    
公元851年,即唐宣宗大中五年,宣卿祖廷试第一,钦点状元,座师是礼部侍郎韦悫。唐宣宗给这位年轻南方才子祝诗曰:

       南方远地产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莱。
       神鲤跳翻三尺浪,皇都惊震一声雷。
     有些典籍说公为该年制科状元,进士科状元是李郜。但是,现存资料很难证实李郜为是年状元,而说明宣卿祖为状元之证据却很多。
     何谓制科和进士科状元?原来唐朝科举分两类:一类是常设科目,如秀才科丶明经科和进士科,此外还有武举丶明法丶明算丶明书丶开元礼丶道举丶三史等科。这些科目以秀才科最难考,每年及第人数极少,几乎是虚设;以进士科最引人注目,因为及第者少则分配郡县,大则登台入阁,仕途远大。另一类科举是临时设考科目,并非每年定期举行,主要是供统治者挑选有特殊才能之人才,是为制科。制科及第者之名誉虽然极佳,但仕途不及进士科好。无论进士科考试及第与否,都可参加制科考试。考试地点设在长安或洛阳。
     根据《全唐文》中《莫孝肃诗集序》之记载:“唐宣宗大中五年,龙集辛未,设科求贤,合天下士,对策于大庭,胪传以莫公宣卿为第一。公字仲节,广南封州人也。”可见,宣卿祖是参加殿试夺得第一名,而考试场面非常壮大,严肃。一般认为,宣卿祖考取的是进士科状元。根据惯例,公被授以翰林院修撰之职。这是一种职位不高的官,但因担负起草诏书之职,故是皇帝的近臣。不久,公回乡省亲,他见到慈祥的母亲,并重新安葬了他的先父——让仁公。
     早在少年时代,公则有言志诗云:
     我本南山风,岂同凡鸟群。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可见公在少年时代则怀“达则兼济天下”之抱负。但是,公及第时正是牛党执政。牛党之观念非常保守,他们反对削藩主张,也反对禁佛主张,故白敏中执政不久,边镇势力又逐渐膨涨,僧丶尼之流弊又死灰复燃。公与牛党人物之观念显然是不合的。
     由于僧丶尼寺院势力发展了,许多农民的土地被肩并;而地方军阀之势力膨涨,更加速了土地集中。农民失去土地,只好四处流浪,而政府亦失去越来越多租赋收入。为了维持政府运作,政府只好对持有土地之农民加征赋税,农民负担就更重了。
     由于唐末政权的腐朽,繁重赋税和连年灾荒,广大农民无法生存,只好纷纷起义。
     公元859年,即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十二月,裘甫领导浙东农民暴动。12月中旬占领浙江象山,附近农民参加起义者数千人。公元860年初,浙东观察使郑祗德派兵镇压失败,农民军又在唐兴(今浙江天台)桐柏观战败台州兵,一举攻克剡县,起义发展到一万多人。同年2月,郑丶裘各率兵大战于剡县之西,唐军中计兵败,大部被歼。这次战役,史称三溪大捷。
     三溪大捷以后,农民军威名大震,附近流民和小股农民军纷纷参加裘甫之义军,人数达三万多人,划分三十二队。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年号罗平,以刘睢为谋主,刘庆丶刘从简为副帅。
    由于浙东丶浙西是唐政府赋税之主要来源,而浙东观察使两个月来之镇压又连连败北,自然引起朝廷不安。咸通元年(860年)2月,宰相夏候孜推荐前安南都护王式主持这场战争。
     都护乃汉朝和唐朝时中央政府派往少数民族地区或附近属国之军政领导人,主要担负当地治安之责,同时也协助中央政府加强这些地区的统治。王式出自书香门第,曾在安南(即今越南)威服华夷,事务处理非常得体。唐懿宗调王式为浙东观察使,同时征发忠武丶义成丶淮南三道兵,配合王式镇压裘甫起义。
     这时,裘甫已在浙东发动大规模攻势,先后攻占了衢州(今衢县)丶婺州(今金华)丶唐兴(今天台)丶余姚(今余姚)丶慈溪(今宁波西北)丶奉化(今奉化)丶宁海(今宁海)。农民军所到之处,杀守令,惩贪暴,给政府以沉重打击。
     不久,王式统兵进逼浙东,副帅刘睢主张先发制人,引兵攻取越州(今绍兴),并派几千人固守越州门户西陵(今肖山),沿浙江筑垒拒守。然后兵分两路:一路进取浙西;另一路渡长江取杨州财货作为军饷;最后,修整石头城(今南京)作为首都。至于南路方面,可派副帅刘从简领万人循海南下,袭取福建。如此则可控制东南各道,朝廷的贡赋尽归我有。
     但这时混入农民军的进士王辂却反对刘睢主张。他认为这是效孙权偏安江东之做法,这只有在汉末天下大乱时方能办到;如今不可能割据一方,倒不如拥众据险固守,必要时耕田打鱼自给自足,一旦官军来攻,便潜入海岛,等敌人退却,就再回来。
     裘甫拿不定取何主意,但王式却已到浙东。他在浙东首先打开各县府库,大规模赈济,以减少农民起义之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他采取措施禁止义军细作混进唐军内部侦察或策动唐军反正;同时,他又派大量策反人员混入农民军内部,进行瓦解诱降活动;作战中,他利用反叛之农民军作先锋,大赏有功人员。
     咸通元年(860年)5月,王式准备彻底围剿农民军。首先,他大量增加骑兵;然后,再兵分两路:东路由石宗本丶白琮丶凌茂和韩宗政等统骑兵进攻,由上虞奔奉化,以解象山之围;南路由白宗建丶游仙楚丶万膦等,各率本镇兵,并与台州(今临海)唐兴兵会合进攻。王式在出征前宣布:“全军共同作战,不得贪功,不得杀害平民,不得焚毁民舍。战斗中所获敌人之财物,不必上交,俘掳敌人,立即释放。”由于这些开明政策,农民军之战斗力被大大削弱。
         由此,南路唐军大破刘雎农民军,农民军首领毛应天战死。与此同时,王式又奏报朝庭,急调忠武丶义成丶昭义各镇军队齐集越州。忠武军堵义军南下之路,义成军配合台州土匪直奔宁海,拟攻义军大本营,而昭义军则增援东路军,切断义军入明州之后路。至此,义军陷入唐兵包围之中。
义军集中兵力出海游镇(今三门),结果被南路唐军打败,不得已退守甬溪洞。另一方面,唐将云思益和王克容率水军巡逻海滨,防止义军退入海岛。这年6月,裘甫率残部回到剡城,被王式东南两路军包围。裘甫努力突围,三天出战八十三次,终不得脱。公元860年6月21日,裘甫丶刘雎等突围被擒,全部牺牲。刘从简逃出剡城,逃到大兰山继续作战,到七月间也失败了。
     裘甫起义结束后,浙东经济萧条,政府急需大量官员进行重建工作。
   

咸通元年(860年),白敏中从汾宁节度使复为宰相(平章事),宣卿祖所任翰林修撰,只是一种代皇帝起草诏书的官,并无辅理朝政之实权。十年来,宣卿祖目睹牛李两党互相倾轧,朝庭之内又宦官擅权,他那种“佐圣君”的理想一直得不到实现。白敏中回朝执政后,宣卿祖知道继续留在京城实在起不了什么作用,倒不如到外面任地方官,也许可为百姓办点实事。另一方面,他与母亲梁氏也已阔别多年,很想回乡探望一番。于是,宣卿祖以归养母亲为名,提出申请。懿宗皇帝考虑再三,终于准许他出任台州别驾(台州即今浙江临海市,别驾为州刺史副职)之职。
     宣卿祖虽然不满牛党政治观点,但他个人仍然和牛党领军人物白敏中保持良好私人关系。因此,宣卿祖出京时,白敏中也来送行。白在这次送行的时候,曾赠诗劝宣卿祖放弃自己的观点,诗曰:
         锦绣文章锦绣身,长安雷动满城春。
         九重黄甲终为贵,百镒兼金未足珍。
         台阁丝纶应舍旧,经筵保傅可图新。
         云何一点思亲志,化作岭南戏采人。
     (注:九重,指皇宫;黄甲,指写诏书的材料;百镒,重量单位;台阁,指朝庭中枢机关;丝纶,原指皇帝的说话,借以指掌握诏书的人,这里用以指宣卿祖。)
   另一方面,宣卿祖与同榜进士柳圭也一直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柳圭是柳公绰之孙,书法家柳公权侄孙,应白敏中之辟,杜宗表为西川幕府,后以蓝田慰直弘文馆迁右拾遗,终于卫慰少卿的任上。宣卿祖及第时,柳圭给公的贺诗曰:
   笔阵才交玉阶前,一声雷震便升天。
   榜中姓氏当头列,笈里文章许世传。
   红杏殿中呈绣服,绿杨提畔拂金边。
   九衢难怪人空巷,才子风流正少年。
   从诗中“一声雷震便升天”可知,宣卿祖及第前乃是民间一介寒儒丶家世不彰,及第后才身价急升。不久,宣卿祖回乡省亲,柳圭又赠贺诗曰:
   青骢聚送谪仙人,南国荣亲不及君。
   椰子味从今日近,鹧鸪声向旧山闻。
   孤猿夜叫三湘月,匹马时侵五岭云。
   想到故乡应腊过,药栏尤有异花薰。
   《全唐诗》收录有宣卿祖之三诗两句,分别是《答问读书居》丶《百官乘月早朝听残漏》和《赋得水怀珠》。作为岭南人能入选《全唐诗》者并不多见。另宣卿祖所赋诗词编有诗集一部,可惜已迭。由此可见,宣卿祖生平常与朋友以诗歌唱和,并经常作诗评击时政。
     公元861年(即咸通二年),白敏中又离京出任风翔节度使。宣卿祖却在上任台州途中病逝。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上赐公谥号为孝肃,并作当地名贤,享受四时祭祀。
   咸通皇帝所下诏书有句“蠲其本支租税之供,原入公家之田赋,充为庙祀蒸尝。”也就是说,莫氏后人产业收成不用交税交租,这对家族而言已是莫大的尊荣与特权。对此特权,今天可能难以理解,但在古代却是很普遍的现象。南宋初年,东莞有邓氏名惟汲者,也在兵荒马乱的北宋末娶了赵氏宗室女,后称皇姑。皇姑生前,其子与南宋皇帝终于认了亲。于是,皇帝下诏将东莞全地的山林渔渡税收封作皇姑脂粉资。皇姑年迈慈善,将税收全捐给东莞资福寺。所以,东莞的樵夫渔人打柴摆渡等收入,历来是不用上税的。
         关于公之卒年,许多资料均无明确记载。但据上述材料推断,公可能死于公元861——868年,即咸通二——九年(28—34岁)。宣卿祖夫人,有些族谱记为陈氏,但《让仁公墓志铭》及《广东历代状元》一书则记为白氏,姑且认为白氏是元配罢。
    《莫氏来历》均为转载自网络!

5.谱例
   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一丶本谱总分十卷,历次谱序列于卷首,其一至三卷为莫姓起源,迁徙历史,世系考丶总世系图,旌表诰命丶官秩与名宦丶族礼丶祭礼丶祠堂丶义田丶传记丶艺文丶史料等综合卷。四至十卷为各分枝纪实。

二丶谱中世系图所载之世系支派,一律按世次排列。妻室有姓名者列入全名,无名者只称姓氏,列于夫男简历之内,不另记述。

三丶旧谱记男不记女,本次续修于女均予入谱。女子简历记入父辈简历中,已婚子女列明夫男姓名。

四丶遵旧谱惯例,仍以竖排从右至左阅之,起始世次族人标明父辈名字,以便衔接。为方便阅谱,原谱中的繁体字丶异体字,此次续谱时均改为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的通行简化汉字。无简化字者,仍以原谱登之。

五丶谱中文字凡出现族人姓名丶名讳丶字丶号丶官衔丶封号者,皆加着重线,以便识别。现代文章中多未标注。外族人员与官衔等不在此例。

六丶本族新增之传记丶艺文丶史料等,有出处的皆注明出处,明示作者,以期族人核对。原实行丶忠义丶节烈贤孝被另外刊载的,亦予标明。

七丶本谱所入之传记丶文艺等,均按世次排列,世次相同者,以长幼分之。外族艺文以时间先后排序。



路过

雷人
4

握手

鲜花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辽宁莫永甫 2016-1-16 12:35
广西昭平《莫氏族谱》中的“莫氏源流考”一文中,太乱,上古史中只有8大姓,其中的姖姓是黄帝氏族之姓,颛顼属于此,后来的周王朝氏也属于此。远追莫姓,以颛顼为始方好。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